变得更好

一切朝着好的方向前进。

迷惑时读书,“躲进小楼成一统,管他冬夏与春秋”,从书籍中汲取营养,与高人交谈,真能解惑与传道。今年读了很多大部头的书,越来越发觉罗曼罗兰那句名言的价值: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,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。莫言是如此,当年明月也是如此。莫言在《晚熟的人》中说,“真正的强大不是忘记,而是接受 —— 接受分道扬镳,接受世事无常,接受孤独挫败”,说的也是这个意思。当年明月在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的最后说“无论多么绝望,无论有多悲哀,每天早上起来,都要对自己说,这个世界很好,很强大。”他们说的都是一个意思:生命本无意义,而且常常是苦多于乐的,但这就是生活。这就是生命本来的面目,爱生活,尊重生命,然后以一种积极的心态,努力实践的精神,让自己变得更好,然后以自己微弱的光感染身边的人,这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。

“好”的焦虑

经济下行、中年危机、失业担忧、未来无望,漫长的职业期与看似即将结束的职业生涯…

看网上的文章,今年失业的人很多,gap时间也很长。在职的担心被裁,失业的感叹工作不好找,有点积蓄的不敢消费;年纪小的不敢想35岁的生活,过了35岁的感叹找工作难度陡升;有人劝你别创业,有人劝你开辟第二职业,有人劝你少花钱…大家仿佛时间与金钱的极限拉扯中,陷入深深的焦虑。

最近小区做旧房改造,突然多了许多工人,小区的小饭馆也突然人多了起来,三五成群,大口吃饭,大口喝酒。有些吃完了,坐在台阶上,或看着视频,或跟家人聊天,或劳累,或满足。

喜欢观察身边来来往往的人,对于这些工人,他们焦虑吗?有的年纪有不大,大多也像是上有老,下有小的,那些焦虑的问题,他们应该也有。他们学历不会高,挣得也不多,干得很辛苦,背井离乡,大概率也不会写什么文章,看什么文章。

做一个简单的逻辑推断:做脑力劳动的人比体力劳动的人多,挣得也多。能想焦虑的问题却是少数,还是那些挣得多,又有想法的人。仔细想想,能焦虑的人已经不知道胜过别人多少了。换句话来说,当你焦虑时,你已经领先很多了。好好珍惜手头的工作,好好珍惜下一份工作,你的焦虑在别人看来,只不过是一种矫情。

历史的忧伤

一页史书,寥寥数笔,纵贯人物的一生。

同时代的芸芸众生,永远消失在历史里,不会有人记得。

他们有来过吗?他们的一生是快乐的吗?他们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吗?

我们终将消失在历史里,有幸者,或许能被史书记上一笔,但翻过他那一页,同时代的人的一生也过去了。

–读《明朝那些事儿》有感

坚持半年

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,今天是7月2日,写下“半年”篇。

没看小视频,反正也没什么影响。这几个月工作上有点不太顺,和自己的预想有些差距,只能好好蓄力了。

看书的计划基本提前完成了,后面主要精力会放在数学与备考上,工作上还是要精进。

虽然时常焦虑,但也坦然接受。大环境如此,不必太过苛求自己。

过好每一刻,喜迎阳光!